股市的总市值也不过24万亿。
至此,这场无情、充满对骂的深夜会议可以说陷入了谷底,在许多与会者的记忆里,这也是为期3年的欧元区危机的谷底。如果举行了一场公投,而希腊人打定主意想要退出,那会使前面的道路走起来更容易一些。
" 然而,在2011年11月的那个夜晚过去不到一年后,欧洲单一货币的生存危机无论从哪个视角看都将画上句号。"就我而言,我从未见过如此紧张、如此艰难的会议,"另一名助手表示。萨科齐手下的财长弗兰索瓦?巴鲁安(Fran?ois Baroin)在日记中称之为"心理战"。接着,帕潘德里欧宣读了自己草拟的公投措辞。"她很希望这次公投提出一个'留下还是退出'的明确问题。
此时,巴罗佐把拉韦尼泽洛斯拉到一边。萨科齐曾希望,20国集团(G20)峰会轮值主席的身份能巩固他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进而帮助他赢得连任选举。正如上文所述,联邦银行在引入欧元之前的做法为货币数量目标法。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绝对命令"已经失灵。他提出并论证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由其展开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是发现最佳货币的程序。即便现在的中央银行在将来仍然可以作为主发行银行存在,也不排商业银行或者一种软件平台发行货币。时过境迁,政府形式在变化,一些国家的臣民现在叫公民,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仍然通过制造通货膨胀证明其货币政策的不公。
货币数量论意味着内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虽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且是多年的好友,均坚信个人自由至高无上,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理念,但是两者在货币领域恰恰是个例外:两者互不看好对方的货币理论。比如中本聪于2009年首度开创的比特币就作为私人货币对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提供了挑战,成为实践哈耶克货币去国家化的最成功推手。
虽然号称中央银行垄断货币,但是私人部门创造的货币或者准货币仍然层出不穷。今后的国家的货币秩序将会有大的变局,随着移动互联日益深刻改变个人的生活、事业和政府治理,即便中央银行仍然存在,也可能只是作为货币主发行银行。第一,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均从来不是真正成熟的经济,货币化在不断进行中。这意味着,竞争是发现更稳健货币的程序。
第四,中央银行需要以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而其他目标,比如促进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让位于这一首要目标。 货币的未来 无论如何,哈耶克的如下看法是正确的:历史基本上就是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过程。上述最新的比特币危机给交易者增添了种种担忧。在此哈耶克运用了他此前提出的"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
哈耶克认为:如果政府控制货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金本位制好于任何其他制度。 哈耶克的货币去国家化方案 哈耶克在其1976年问世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在一般产品与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他的核心论点是:只有废除各国政府对其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价格水平的稳定。
三家商业银行为发行港币提供足额的美元准备,也就是100%的美元准备。若按此速度测算,物价在25年左右会翻一倍。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联邦银行式货币数量目标法和英国式通货膨胀目标两者的综合。其立足基础包括:第一,经济体是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确定最优货币供应量区间谈何容易。不过,虚拟货币制度的安全性也必然会在演化中增强。第三,东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或多或少受到政治的影响甚至主导,很难得到保障。当然,他指的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即便中央银行仍然叫中央银行,它也不是真正发挥垄断发行货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去实践哈耶克的货币去国家化方案,当然也没有带来相应的政策效果。
实际上足额准备有相当好处。目前所谓的法定货币,即"fiat money",也就是现代中央银行依法发行的纸币,准备不足。
2014年4月22日于颐源居 进入 冯兴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货币垄断 货币竞争 货币政策 。随着今后比特币交易安全性的提升,其足值或者超级"信用准备"的强处甚至超过以第三方货币或者商品进行足额准备的货币:只有这种足值或者超值"信用准备"的货币才是不贬值、甚至升值的货币。
这种典型货币政策应用的问题是把通货膨胀作为经济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给定因素加以处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维护币值稳定的首要目标虽然或多或少通过法律有所规定,也大同小异,但是往往由于政府的经济增长和其他目标而牺牲币值稳定的首要目标。比如,从1978年到1990年,英国的生活成本已经上涨了230%。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份量,次第削减"。
而且它作为支付手段总有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它的交换也类似于现实世界交换黄金。
古代的货币是私人货币。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对政府权力实行有效制衡,有效限制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力。
以货币竞争取代货币垄断是不二选择。这样一来,通货膨胀就成为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可悲恶果。
日本银行此前也曾多年认为量化宽松无效而拒绝推行。央行周小川行长曾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提出过商品准备货币。弗里德曼最初对哈耶克提出的货币的去国家化设想不以为然,而热衷于自己的货币数量论。货币的去国家化,尤其是货币竞争体制,仍然有待市场继续发力推进,单靠政府的回心转意是遥不可期。
但其结果仍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是相对于其他主要国家而言在维护币值稳定目标上表现较好。第四,中央银行为维护币值稳定,一般采取三种方法:货币数量目标法,通货膨胀目标法和综合目标法。
多种货币竞争将会长期存在。而且,无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选择货币数量目标法,通货膨胀目标法还是两者的结合,中央银行均面临一个悖论:它们作为币值的捍卫者制造者通货膨胀。
比如,中国"量化宽松"政策一直存在。与联邦银行不同,英格兰银行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法,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综合目标法,综合了货币数量目标法和通货膨胀目标法。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身轻言微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